陶渊明:内心宁静,是中年最好的修行
来源: | 作者:taolingjiu | 发布时间: 2018-09-23 | 416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陶渊明:内心宁静,是中年最好的修行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陶令酒


暂不支持播放音频

文 | 一笑作春风 · 主播 | 应犹


十点读书邀约作者

两千年前,陶渊明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劈头喝问:“田园将芜,胡不归?”

 

像是当头一棒,叩醒了无数困顿的心灵。


从此,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一地鸡毛的苟且所羁绊时,心心向往的,总是那片“芳草鲜美、落英缤纷”的世外桃源。

 

特别是人到中年,压力骤增,每个人都在尘土飞扬的路途中快马加鞭,负重前行。不敢有任何放纵,以免人仰马翻,因为车里面上有老、下有小,责任重大。

 

此时,再去仰望陶渊明高蹈独立、翩然而去的身姿,更是忍不住望洋兴叹,归隐的梦时隐时现,明灭不定,灵魂想飞翔,肉身却很沉重。


心中不免有了疑问:陶公如何就有勇气一脚踢开狗血的现实人生呢?

 


事实上,陶渊明的中年生活也是过得狼狈不堪。

 

陶渊明生活的时代,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。宗白华曾说: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,社会最痛苦的时期。”


乱世里,每个人都朝不保夕,过着刀尖上跳舞的血腥日子。


为了生存,为了不辜负读过的圣贤书,陶渊明从二十几岁就步入官场,但他每次做官都做不长,主要是耿介的性格所致,最终总是痛苦不堪地辞官或者被辞。

 

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中,陶渊明东西游走,四处奔波,一晃眼,就过了人生的壮年。

 

李晓光绘


到了四十一岁那年,陶渊明第五次出山,做了彭泽县令。


做官的原因还是为了生存,他在《归园田居》序言里说:“我家穷,孩子多,我没谋生的本领,想做官,但是没有门路。后来我叔叔见我太穷了,帮我忙找了这个职务。”

 

这是多么真诚的普通人的声音啊,养家糊口乃人生第一要务,理想志向先放一边。


陶公的理想,就像现实生活里的你我,衣食无忧为第一,目标不高远,却能温暖家人。

 

可是,做官才几个月,上级督邮来视察了,架子摆得很大。并且人未到,规矩先来,陶渊明必须穿戴整齐出城迎接。

 

于是,一个潇洒的转身姿态呈现在后人面前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耶!”这是《晋书陶潜传》中的记载。

 

从此,陶渊明的铮铮硬骨成了我们心中的传奇。


当我们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时,当我们为生活折腰时,心头总会愤然响起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声音。

 

然而,生活不是传奇,陶渊明自己恳切地解释辞官理由时说:


他并不是即刻辞职,而是等到公田里的庄稼成熟了才带着口粮归家,又因为他的堂妹丧于武昌,他和妹妹感情深厚,思归心切,所以才自免于职。

 

如果说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陶渊明是人们的理想,那么“带着口粮归家”的陶渊明就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。


我认为后者更合人性,那一去三回头的纠结和挣扎,多么像困顿于职场中的你我啊。

 


是的,我们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。

 

前段时间,网络流传一封辞职信: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”


这十个字之所以迅速传遍大江南北,是因为“我想做的他做到了,而我,还在原地彷徨。”

 

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,转身也许很容易,但是理智清晰地叩问自己:“转身之后,你去哪里?”不是不想归,是无处可归啊。即便真的归去,也有可能陷入另一种悲剧:当物质陷入困顿,精神也可能随之萎靡。

 

作家萧伯纳说:“人生有两大悲剧,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,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。”


当困于压力时,我们向往世外桃源,当真的带着老人带着娃来到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时,


我们真会觉得“狗吠深巷中”很美好吗?

真的能够拿起锄头“种豆南山下”吗?

真的能够忍受孩子“总不好纸笔”吗?

真能结交到周围的“闻多素心人”吗?

……

 

君不见,逃离北上广回到故乡的许多年轻人又重返大城市?君不见,卖了房子去丽江买别墅的理想主义者也踏上了返程?

 

桃花源很诗意,现实很骨感。

 

冯远绘


那么,陶渊明归去的路如何呢?

 

陶渊明回归田园两年后房子失火了,又遇灾年、兵乱、他家徒四壁,墙四处漏风,衣服都是补丁,一日三餐都成问题,最后居然沦落到求乞的地步。

 

难得的是,陶渊明淡然地说了一句:“晏如也。”

 

是什么撑起了这安然的姿态,这强大的自信呢?以至于能够让这一尊肉身藐视物质上的缺陷,真正抵达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的境界呢?

 

 

我想,纵然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不是那么顺风顺水,但他确实感受到了舒展、自由、快乐。

 

他耕田。


他是一位老农,在十余亩田地里种上了庄稼。早晨,他扛着锄头开始一天的忙碌;傍晚,他披星戴月,晃悠悠地回家。他又不像老农,他家的田地,总是“草盛豆苗稀”;干活的闲暇,他还会“采菊东篱下”。

 

他喝酒。


男人喝酒大抵有两种:一种是麻醉自我,在酒中沉沦,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;另一种是找到自我,在酒中享受,以此来感受灵魂的自由。


陶渊明无疑是后者,你看他:慢悠悠地拿起酒杯,看着庭外的阳光和草木,傲然自得。


他还和朋友一起喝酒,喝醉了,对朋友坦率地说:“我醉了,想睡了,你离开吧。”“我醉欲眠卿可去”,这是一种多么本真的生活状态啊。

 

他读书。


读书这事也分为两种:一种是从书中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,所以读来读去看到的都是欲望;另一种是陶渊明式的读书,纵观大意,不求甚解,只为爱好而读,读到的都是得遇知己的狂喜。

 

他漫游。


走出家门,他拄着一个拐杖,随意地走走停停,一会听鸟儿叫,一会望云儿飞。


暮色照大地,他也不愿意回家,孤独地、孤傲地伫立在天地之间,抚摸着苍松,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。

 

越靠近自然,越贴近心灵的方向。

 

和竹林七贤不一样,陶渊明不是佯狂的隐士,不是失意的酒徒,不是高傲的文士,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。


他为人夫、为人父,亲自耕田、养家糊口、好喝酒、爱读书、疾病死亡样样他都躲不过,只不过是从官场回到了民间而已。


他和我们一样活得漏洞百出,但是他似乎又比我们拥有的更多一些,是什么呢?

 

日常生活诗意化!


生活还是依旧,但是当你拥有情怀,用审美的眼光来看的时候,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会散发出诗意的光彩,以至于再庸常的生活也显示出那么一点与众不同。

 

说到底,桃花源不是远方的风景,就驻扎在每个人的心里。

 


一个人,无论是身在闹市还是远居乡野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主动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。


当人生是主动状态时,即使身陷枯井,看到的也是满天星辰。当心不被形役时,即使逆风奔跑,也能让心灵随白云悠悠。

 

一个人,无论处在生命中的哪个年龄段都不必哀叹,如果时光的河流裹挟着我们步入了中年,那就在过尽千帆之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当你在暗夜里苦苦思索时,当你笑看窗外花开花落时,追问自己:“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?”


学会选择,学会舍弃,学会拒绝,学会做减法,像一棵树的姿态屹立于天地间,如此,就能随着岁月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。


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
《归去来兮图》马轼绘


陶渊明中年后的人生并不顺利,但他身在田园,心灵洒脱,在俗世中保持着淡然的态度。

 

此心安处是吾乡。在我们身边,有无数普通人,既有为五斗米折腰的担当,又堪称心灵自由的五柳先生。无疑,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。

 

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中的外卖小哥雷海为,风里来雨里去,忙碌闲暇背诗词,十年磨一剑,获得2018年度总冠军。


诗词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。


主持人董卿由衷赞许:“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、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,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,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芒。”

 

我的好友安安,处在四十多岁的正中年,依然如少女一样体态轻盈,目光清澈。


她每天健身锻炼,风雨无阻;她背包里带着本书,随时随地拿出来阅读;她深爱家庭、享受工作,每一种角色都尽力做到最好。


像安安这种美好、温柔、热爱自然、远离纷争的女性,无论到了人生的哪一个岁月阶段,都给人诗一样的美好。

 

汗流浃背生活着的现代人,总是在急急惶惶地追赶——或者声名、或者财富、仿佛把世界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就成为了富有的人。


正因为如此,陶渊明的桃花源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。


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种下了一片桃花林,生命的暗夜里,漫步其间,心总能静下来,去感受“月照花林皆似霰”的静美。

 

唯有放下,才能抵达心灵想到的远方。

 

愿你,每个黎明醒来的时候,都是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